肝臟、腎臟移植術後之物理治療與運動建議
臺大醫院 物理治療師 蕭淑芳
器官移植對一些末期的肝臟疾病或腎臟疾病患者已經屬於治療性的處置,可以增加病患的存活率和生活品質。物理治療計劃應該包括術前的評估與治療、術後的呼吸照顧、住院期間運動功能的調適,以及出院後的運動訓練。術前病患通常相當虛弱,加上術後排斥、感染及其他併發症會使得病患的臥床時間增加,出院前運動功能的訓練可以協助病患早日恢復,而出院後長期的運動訓練可以幫忙病患維持適當的體重,並減少相關藥物對肌肉、骨骼系統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以下分別就肝臟移植、腎臟移植兩部分來簡單介紹相關之物理治療與運動,最後提供部分兒童與青少年的運動注意事項供家長參考。
肝臟移植
由於肝臟失去功能時,身體許多系統都會發生問題,例如缺氧、血液凝固障礙、骨質疏鬆、營養不良,嚴重時還可能引起肝性腦症。對兒童而言會有智力與身體發展遲緩的現象,因為腹部膨脹,坐立與俯臥的機會少,會影響站立及走路的發展。這些問題有些在術後並不能立即改變,因此在進行物理治療與運動時都應予以注意。
肝臟移植患者一般有上腹部橫向的傷口,加上可能有腹水的情況,都會影響橫隔膜的力量和咳嗽的能力,常見的肺部併發症為局部右側肺葉擴張不全、肺水腫。術後早期的物理治療應著重於改善換氣量、加強肺部清潔、訓練呼吸肌,可以鼓勵患者多做深呼吸及咳嗽運動。執行胸腔物理治療時應記錄病患的呼吸狀態、呼吸頻率,並觀察有否出血徵象。此外病患常見的問題還包括:活動力減少、嚴重的肌力衰退、運動耐力降低,因此活動功能的評估與訓練,例如:在床上的移動、坐到站、站到走的移位、行走和上下樓梯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特殊的併發症,患者大多於一週內即可下床行走。
出院後仍應繼續運動,但3個月內應避免提重物、激烈運動,3個月後則可依個人體力狀況恢復原有喜好的運動,但是會有身體碰撞的運動,如:籃球、足球等等,仍應避免。肝臟移植患者因為長期的活動度不佳、加上服用藥物,可能會有嚴重的骨質疏鬆症,術後規律的運動可以防止骨質疏鬆症的惡化,並且增強心肺耐力。
文獻報告中指出肝臟移植患者運動時的葡萄糖代謝與維持恆定能力與一般人相近,不受肝臟去神經的影響。高血壓也是術後常見的問題,應盡可能維持休息時的收縮壓在100
腎臟移植
一般而言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並不需要使用呼吸器輔助,加上傷口位置在下腹部,因此在術後發生肺部併發症的比例不高,但是如果術前病患使用的是腹膜透析,其腹肌通常較為無力,應在術前先加強呼吸運動與呼吸儀的訓練。術後4周內病患應避免俯臥及軀幹過度的屈曲,上下床鋪,應從側臥姿,用手撐起上身以減少腹肌的使用。
腎臟移植患者通常在術後1年左右體能活動會進步到一個高峰期,體重會逐漸增加,但是脂肪增加的比率較高。由於抗排斥藥物對肌肉骨骼系統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必須循序漸進的運動,出院早期建議從事大肌肉的有氧運動,例如:騎腳踏車、游泳、步行是較合適的。後期可在體力能耐受的情況下進行跑步、球類運動等,較激烈的運動。
接受腎臟移植的兒童通常在術前可能會有肌肉骨骼、代謝系統、及心肺功能的障礙,成功的腎臟移植可以改善這些不正常的狀況。一般而言接受腎臟移植的兒童其運動耐受力較同齡的孩子為低,同樣負荷的運動時,會出現較快心跳及較高的血壓,因此一開始不建議過度激烈的運動。術後沒有仔細的控制飲食、缺乏運動習慣以及服用類固醇,會使得接受腎臟移植的兒童產生肥胖的問題並使得體適能變差。研究觀察術後運動時心肺功能的反應,病童與一般兒童並無差異,因此建議接受腎臟移植的兒童可以積極參與體能活動,以減少肥胖對身體帶來的不良影響。
運動處方與建議
兒童與青少年的運動反應與成人不同,但是規律的運動可以增強肌力與耐力、加強骨質生成、協助控制體重、減輕焦慮、促進同儕關係。如何養成運動習慣,家長應該以身作則,鼓勵並引導孩童喜歡運動。相關注意事項如下:
v